抗战家书为我们回顾抗战历史、追忆抗战故事提供了新的史料,为研究抗战历史提供了个性化的新视角。从家书的视角看抗战,更能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,更能体现广大同胞团结一心、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,更能反映中国人民爱好和平、追求正义、心系祖国的情怀。最近,我重读了《抗战家书: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》,左权的家书令我动容。
“在闲游与独坐中,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、谈着,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,一时在地下,一时在妈妈怀里,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,闹个不休,真是快乐。”“志兰!亲爱的:别时容易见时难,分离二十一个月了,何日相聚?念、念、念、念!”
左权,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。他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,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书,才使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情感细腻的威风男儿。
书中还收录了抗战将领及普通将士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,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。这些家书,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,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。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,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;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,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;有战场的硝烟炮火,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……
张自忠,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五十余国中战死的军衔最高将领。从抗战一开始他就有“报国必死”的决心。他在家书中说:“仰之吾弟如晤: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,不顾一切,向北进之敌死拼。无论作好作坏,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。由现在起,以后或暂别、永离,不得而知。专此布达。”
每上战场,都打得英勇悲壮,而且每次战前张自忠都要写下一封信,回来的时候再把信撕掉。他在写给战友的信中说:“只要敌来犯,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。国家到了如此地步,除我等为其死,毫无其他办法。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,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,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。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,海不清,石不烂,决不半点改变,愿与诸弟共勉之。”
枣宜会战前夕,张自忠留下了两封信,一封信是致将士们,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将。那场恶战,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,浴血奋战直至身负七处重伤,壮烈殉国。这两封信就成为他的绝笔。但是,他却没给家人留下只言片语。
新四军连长程雄在江苏省六合县桂子山与日军作战中牺牲,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:“现在儿就要离开大别山,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,保卫中华,望双亲不要悲伤挂念。儿为伟大而生,光荣而死,是我做儿子最后的心意。”抗日将士的这种气节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,也是我们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。
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说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从此,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遗训,有气节的人都会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。时光匆匆,旧人旧物渐渐湮没在时光中,关于那场战争的记忆也变得越来越模糊。然而,纸故情还在。
重温这些家书,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亲人的缱绻对国家的忠贞,依旧深深震撼着我们。那用鲜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气节,将沿着血脉,一代代传承,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子里。(王霞)
(责编:曹淼、谢磊)